【第5號癌症殺手】胰臟癌徵狀不明顯易誤以為背痛胃痛 腫瘤科醫生拆解胰臟癌棘手難醫之謎
發布時間: 2020/11/12 18:07
最後更新: 2020/12/03 15:01
根據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,2018與2017相比,本港胰臟癌新症個案增加11.6%至855宗。再進一步比較2008年,10年間上升91%。雖然胰臟癌只位列第11位最常見的癌症,但卻是全港第5位致命的癌症。
前TVB綜藝節目監製錢國偉及蘋果教主喬布斯都是因胰臟癌離世,這棘手癌症向來聞之所變,與它腫瘤位置隱蔽與病徵不明顯大有關係。
胰臟是消化系統的一個腺體,位於左上腹、胃和脊椎之間,鄰近肝、膽、脾及小腸。胰臟長約10多厘米,形狀像圓椎體,右端朝下的一端較大,稱為胰頭,嵌入小腸第一段十二指腸的拐彎處;中間部分向左上方逐漸收窄,稱為胰體;左側的尖端稱為胰尾。更具體說法,人體胰臟即是豬隻的「豬橫脷」。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曾偉光說:「胰臟不如腸、胃,出了問題可能會出血,這個位置少出血外,病徵亦不易顯現。」
痛楚反射背部
胰頭是最常發現癌蹤的位置,超過7成病人屬於此情況,若腫瘤體積稍大可壓着膽管和十二指腸,會感到吃東西難下嚥,有機會令病徵早些出現;如腫瘤在胰臟尾,病徵更不明顯,發現可更遲。
正正因為胰臟癌無特別病徵,不少患者確診時都已擴散已屆末期。部分病徵是消瘦、上腹位置有「陰陰痛」、胃痛以及背痛。「反射至背部,是因為胰臟與背部的神經綫屬同一路向,有機會令人難以分辨哪個位置是源頭,胰臟出事卻誤以為是背痛。」
到後期因腫瘤壓住胰臟膽管導致閉塞,會出現黃疸病。當進一步擴散至肝臟,令肝脹大造成腹痛和腹水。
8成病人難施手術
惟留意的是,胰臟相鄰的個個也是重要器官,例如接近肝臟及腹膜,以致癌細胞容易擴散。8成胰臟癌病人確診後,癌細胞已不局限在胰臟,已無法施行手術。
胰臟癌出名凶險,8成患者發現時已不能進行手術,附近相鄰的重要器官,手術切除胰臟腫瘤,有時連帶十二指腸都需一併切除,屬於大型手術。而且,此病是老人家病,一半以上患者為65歲以上,難以承受如此高風險的手術。
據統計,胰臟癌5年存活率僅7%,如能進行手術的病人,只約三分一人能根治。
此病的高危群,包括有家族史、遺傳因素,患者多為60歲以上人士、男性比女性患胰臟癌較多(3:2)、西方飲食習慣如高脂、少蔬菜纖維、少運動、吸煙酗酒、肥胖和糖尿病患者都可增加患病風險。
難做手術與電療的兩難
部分未擴散的病人,可進行化療及電療,同樣因附近有重要器官,限制了電療使用的分量。曾醫生解說:「電療給予一定高劑量,任何癌細胞都可殺到,但同一時間都會消滅附近的正常組織。如肝、胃、十二指腸這些器官能容忍電療的上限,都不足以殺掉胰臟的癌細胞,這解釋了胰臟癌大多既不到手術、又難以電療的兩難,造成胰臟癌是癌症中最難處理的棘手病症。」
要揪出胰臟癌的蹤迹,檢測包括電腦掃描和磁力共振,如遇有膽管塞的黃疸情況,需要進行膽管鏡檢測,以及驗血知悉癌指數。曾醫生說:「臟胰位處深入,有時照到有陰影,大部分胰臟癌皆是腺瘤,少部分如喬布斯屬於內分泌瘤,兩者治療方法亦有分別,所以需要抽組織化驗。」同樣因為位處深入,採用穿刺方法會穿過腸道或重要器官,風險甚高,也未必抽到所需組織。有時進行膽管鏡時,同時抽取組織,也未必百分百可做到,連確診有時都經一番折騰。
免疫治療治胰臟癌療效未彰
胰臟癌與其他器官相鄰,不會誤以為是其他癌嗎?「源發腫瘤在該位置都會較大,但都有發現的個案是胰臟癌,肝的擴散腫瘤比原位胰臟癌瘤的還要大,肝癌患者8成皆為乙型肝癌帶菌者,癌指數指標為甲胎蛋白高,以上兩者皆有,毋須抽取組織已可確定為肝癌。」
另一與胰臟癌相似的為膽管癌,膽管癌驗出來的都是腺瘤,有時候都難以分清。
至於治療,曾醫生表示,不能直接做手術的胰臟癌病人,會做術前的電療和化療,把腫瘤縮小再進行手術;惟有個案是做不到手術又未擴散者,會同期進行化療和電療。如癌細胞已擴散至肝,通常都難根治,標準方法多會採用化療,個別病人驗到有基因突變,可進行標靶治療,但此類病人佔少數。
免疫治療近年成治癌趨勢,惟胰臟癌對此治療的反應不算理想,少於10%胰臟癌病人對此有良好反應,較少會作為第一綫治療。如病人進行一綫、二綫化療後都不成功,別無他選下可嘗試免疫療法。
記者:周美好